文∕小智
由於對日式剝削片、Cult Film與B級片的極度熱愛,所以絕對要幫《戰鬥少女:血之鐵假面傳說》(Mutant Girls Squad)寫些東西。如果您跟我一樣喜愛這類型電影,相信本片絕對可以帶給您大量的視覺衝擊與高度娛樂。
文∕小智
由於對日式剝削片、Cult Film與B級片的極度熱愛,所以絕對要幫《戰鬥少女:血之鐵假面傳說》(Mutant Girls Squad)寫些東西。如果您跟我一樣喜愛這類型電影,相信本片絕對可以帶給您大量的視覺衝擊與高度娛樂。
來了來了!這兩年來備受好評的「影人十大推薦片單」單元又來囉!
智編除了邀請辦公室同仁貢獻大家的心水推薦以外,
之後也計畫將邀請部落客跟影人們一同來玩!
首先為大家推薦十大片單的,當然就是我們的策展人塗翔文囉!
文∕小智(電影部落客)
趁著端午連假,重溫瀨瀨敬久(Takahisa Zeze)的三部粉紅電影《東京性愛死》(Tokyo X Erotica, 2001)、《肉慾謎情》(Yuda, 2004)及《肌之隙間》(Crevice of Skin, 2004),心中突然有所感,趁著記憶尚還鮮明之時,趕緊敲打鍵盤作個小小隨筆。如果不清楚「粉紅電影」是什麼的朋友,簡單來說,就是所謂的「軟調情色片」,意指雖然片中有大量性愛場面,但是卻不會外露第三點的情色片,而其中也不乏導演試圖所要傳達的社會批判及觀點意念,藉此跟市場上千篇一率的成人錄影帶,劃出明顯的區隔線。
文∕小智(電影部落客)
關於《愛戀3茶花》(Camellia),請容我先拉回到去年釜山影展開始談起吧。這是釜山影展的閉幕片,而且還是戶外映演,當時很榮幸能跟一大群影人坐在一起:左前方是評審楊貴媚,正後方則是《那一夜,青春褪色》(Bleak Night)的導演跟主要演員(當然也包括那位長得像潘偉柏的男主角,而且他本人更好看,皮膚好到吹彈可破,讓我恨不得想轉頭問他平常都吃些什麼。)不過畢竟是戶外映演,當時的天氣真的冷翻天,於是我只能忍受約莫十二度的冷風,發抖著看完。回想起來,真後悔當時幹麻不把鋪棉外套一起帶到閉幕現場,只有一件薄外套顯然是不夠的。雖然影片在放映途中出了小狀況,但還是讓我非常驚豔這部以釜山為背景的影片,竟然可以如此精彩,讓人耳目一新。
文∕牛角酥
從一千多小時的素材裡,剪輯出來一個小時的成品,費時十五個月。導演是國畫系畢業,對黑白有天生的敏感性。本來是要拍一個熱愛DV的老頭,結果發現老頭拍的老年人晨練的那些東西,比如老太太扭秧歌,老頭拿大頂,都不好玩。於是從老頭那裡打聽出一堆老年DV愛好者,搜集了他們的影像資料。大部分以公共事件為主,十分新聞簡報的感覺,街頭感十足。明顯的地標有廣州消防隊員的隊服,還有讓人難以辨別的南方鄉音。
文∕朱卿鋒
「Year Without a Summer」的由來,在網路維基百科可以找到這組詞條:1816年,這一年全世界的夏天氣溫非常低,有的地區還降雪,饑荒、戰爭伴隨而來,宛如世界末日…多數人認為這與1815年的印尼火山爆發有關係…
不好意思讓大家久等囉!
大家期待已久的神秘保留場如今終於公佈!
分別是來自英國的《倫敦大道》、法國的《101》,
以及來自台灣,超重量級經典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:數位修復完整版》,
文∕木衛二(中國影評人)
2010年的韓片是小年,商業片代表《大叔》看起來不「大」,文藝片代表《生命之詩》又顯得太「老」。好在中國這邊,這一年可以看到洪尚秀的三部長片和一部短片,它們分別是2008年的《夜與日》、2009年的《疊疊山中》、2010年的《愛情,說來可笑》和《談談情,拍拍片》。顯然在速度上,洪尚秀已經直追一年一部、現在失聲啞火的金基德,而在品質上,他可以說是再攀高峰,繼兩度入圍坎城後風頭再起。
我愛你,好想無時無刻跟你在一起,傾聽你的聲音,書寫彼此的戀人絮語。
我倆動人的愛情不需要被定義,就讓我們彼此去創造它專屬的意義,
所以,我要牽著你的手,一同去看場浪漫無比的愛情電影。
文∕駱以軍(《西夏旅館》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 首獎得主)
最近看了一部有意思的片子,鄧勇星導演的《到阜陽六百里》。電影開始時,女主角出場是個穿著清麗時髦揹著名牌包的都會小姐,卻與作為環境的城市邊緣聚落之髒陋弄堂、破爛租屋處形成視覺反差,後來我們知道她是在東莞作生意被人倒了,毛蔫羽鎩來上海找出路。這裡導演顯露功力地處理城市異鄉人,流動的人與人關係的即興建構、服裝的變化、語言的換檔,全造成這些寄生大上海城的蜉蜉們身分的變色龍效應,女孩像這十幾年中國大路離鄉到沿海城打拼的女性形象(譬如幾年前看陳果的《榴槤飄飄》),忙碌,韌性:她把工廠倒閉的牛仔褲自己帶到上海找店頭攤販批;在酒店當清潔婦(在那些穿著暴露鶯燕們不同包廂間轉檯的走道,穿著阿巴桑制服打掃);在有錢人家幫傭。有一幕是她身在一大群等綠燈過馬路白領男女之中,燈號變時她卻疲憊地靠在燈桿睡著了,這真是充滿詩意。
文∕衛西諦(中國影評人)
2009年和往年一樣,我看了很多電影,西方的、東方的和國產的,主流的、非主流的和所謂藝術的,我買盜版回家看、買票進電影院看、我也下載。我寫電影一類的專欄和隨筆養活自己,我也為看過的電影評分、列榜單、寫博客,煞有介事。我看上去活在電影裡面,深宅其中;但感覺電影正在離我而去,我可以理性地、遙遠地評判它們,可是鮮有激情。今年我去昆明看了「雲之南」、去平遙看了「獨立影像文獻及作品展」、在南京看了「中國獨立電影年度展」,我看到了一批讓我深覺震撼的紀錄片。深覺震撼,是因為這些作品好,並且所拍的事,就發生在這個國家、就發生在我們身邊,是現實。徐童的《算命》是其中之一。我從九月初看這部電影,至今在各種場合看過三遍,每看完一遍都覺得感慨千萬,不知從何說起,憋了很久,試著說一說。
文∕金桔粒
在一個看似祥和的小鄉村裡,有一座陰森詭異的古堡。詭異的古堡被包覆在冰天雪地之中,裡頭進行的不是懸壺濟世的醫療行為,卻是專門替名人∕有錢人執行「自殺服務」的診所。雖然診所提供的服務極犯忌諱,但負責人庫格醫生是個古道熱腸的人。他的目地並不在於取走生命,而是要病人了解生命。庫格醫生非常謹慎地挑選他的「病人」,即便常常有人假藉癌症之名來這尋死,卻往往逃不過他的法眼。這幅美麗的烏托邦想像,雖然存在庫格醫生的腦海,但「自殺服務」仍是引來當地居民的反感,甚至招引了一群極端厭惡「安樂死」的暴力份子,替這個「自殺門診」埋下步步殺機…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