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∕Quiff(知名影評人)
1968年位於倫敦東部郊區戴根罕姆的英國福特汽車工廠裡,男女雇員比例相差懸殊。當身為少數的女工們,每天汗流浹背地擠在悶熱工房中埋頭縫紉汽車椅套,工資多寡卻因性別不同而天差地遠,廠方甚至有意在內部整頓時,將女工的職等降級為不具特殊技能的低階勞工。面對廠方的無情打壓,她們終於決定高舉標語走上街頭,從默默無聞的工廠,一路躍上世人目光焦點,也就此重重撼動了英國政府。
文∕Quiff(知名影評人)
1968年位於倫敦東部郊區戴根罕姆的英國福特汽車工廠裡,男女雇員比例相差懸殊。當身為少數的女工們,每天汗流浹背地擠在悶熱工房中埋頭縫紉汽車椅套,工資多寡卻因性別不同而天差地遠,廠方甚至有意在內部整頓時,將女工的職等降級為不具特殊技能的低階勞工。面對廠方的無情打壓,她們終於決定高舉標語走上街頭,從默默無聞的工廠,一路躍上世人目光焦點,也就此重重撼動了英國政府。
文∕Quiff
一群自以為是聖戰士卻腦筋不太靈光的英國激進穆斯林,開口閉口都是如何製作炸彈、擺脫政府追蹤跟拍攝威脅錄影帶,只會坐而言卻不知起而行,成天作著殉教烈士大夢。然而當一樁謊言如雪球般越滾越大,而他們夢寐以求的初次出擊又不斷鬧出烏龍,這群傻同志們只好硬著頭皮上陣。
文∕衛西諦(中國影評人)
《四個傻瓜》(Four Lions)是今年看到的最好的「喜劇片」,準確一點講,這是一部「殘酷的喜劇片」,它不是讓你發笑,而是讓你悲憫。對這樣一部英國電影來說,從媒體評論裡提煉出「Funny」這個詞已經遠遠不夠了。它題材是如此地「危險」,描寫四個一心想成為聖戰分子的英國人(三個阿拉伯裔、一個白人),問題是他們的言行和思維看起來都那麼愚蠢可笑。這讓我們想起另一部「政治不正確」的美國喜劇《芭樂特:哈薩克青年必修(理)美國文化》(Borat)。但是《四頭獅子》的形式也很「危險」,用一種模仿紀錄片的手法,所有笑料藏在很冷的橋段和對話之中,而對出其不意的死亡無疑又衝擊著累積起來的喜劇感。這也是英國喜劇比美國喜劇走的更遠更深入的原因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