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11/07/05(二)15:30
地點:信義威秀十三廳
出席:連奕琦(導演)、于尚民(編劇)、(以下為演員)張睿家、謝欣穎
紀錄:梁瑋珈
攝影:彭曉茵
Q1:片中有很重要的感情元素,另外也有欣穎的工作部份。請問一開始如何將這兩個元素結合,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故事?
A1(于尚民):某天我看電視節目在訪問大體化妝師,就覺得很有趣,因為好像沒有人拍過這個故事,所以我就去找了一位大體化妝師,跟他聊天之後,得知他做這行的心境,以及殯葬業的內幕。原先劇本有關於殯葬業的黑暗面,但後來就拿掉了,轉而專注在「感情」這個部份。至於故事講到同志師生戀和警察等元素,是因為我喜歡把人物關係緊密糾結在一起,讓他們的設定比較特別。
A1(連奕琦):變動最大的是「情感」這塊,原先劇本的懸疑面比較多,包括兩位主角的同志感情,原本是放在後面才讓觀眾知道,但後來將這部分提前了,這是最大的變動。也因為我在乎人物情感,因而把懸疑的部份給削弱掉。
Q2:請問本片在影像及光影上的設計?
A2(連奕琦):當初攝影師跟我提像是《靈異殺手》的拍攝模式,一開始會懷疑我們真的做得到嗎?因為以我自己在台灣的拍片經驗,覺得以目前的資源比較難做到,不過在試拍時,就證明它是做得到的!我們想做到跟之前台灣電影不同的東西,雖然剪接仍有一點以前的影子存在,但我們一直在想如何創造出不一樣的東西,玩出之前比較難玩到的東西。
Q3:請兩位演員分享如何詮釋角色?以及在扮演角色前做了哪些準備?
A3(謝欣穎):導演和我一起學習殯葬業比較專業的技術,觀摩為大體淨身。但我覺得最重要的,是面對往生者的態度,還有整個工作的氣氛,這些都要學習,之後才能用在電影裡。
A3(張睿家):警察角色對我來說,其實個性落差很大。這是我第一次演這麼火爆的角色,開拍之前也去警察局裡學一些擒拿術,在片中就把自己弄得比較頹廢一點。主要還是跟導演及演員們溝通,因為這個角色的內心其實滿複雜的。
Q4:本片原先的懸疑與驚悚成分較多,但之後會增強人物情感的原因何在?
A4(連奕琦):我覺得這是一部愛情療傷片,但發行商覺得這是懸疑片,我從別人的觀點去看,才發現原來有另一種觀點。我本身比較不懂行銷和宣傳手法,所以就尊重發行商,讓他們去宣傳。但事後在QA場問觀眾說:「你們覺得這是哪種類型的影片?」其實有四分之三觀眾都覺得這是懸疑片,或許發行商的認定是對的。
Q5:欣穎與隋棠在片中演同志,但最後都沒想要回去找陳庭嗎?是否愛著陳庭只是在封閉自己?
A5(謝欣穎):我認為這場愛情對她而言很重要,只是因為外界的反對,還有家庭等等因素,所以才做了這個決定。我覺得她還愛著陳庭,我相信敏秀還是想過去找陳庭,但可能是因為敏秀媽媽的因素。因為媽媽的支柱只剩下敏秀,所以敏秀只好選擇跟隨媽媽。
A5(連奕琦):當初的劇本設定,是她的確有找,但卻不知道從何找起,所以才離開這個地方。
Q6:(編按:本問題涉及劇情透露)延續上一題,敏秀放棄找陳庭,妳覺得這是值得的嗎?
A6(謝欣穎):不值得。如果我是敏秀,我可能會跟家裡溝通、抗戰,去爭取自己的愛。
Q7:劇本一開始著重在懸疑部份,後來為什麼想改成愛情片?
A7(于尚民):製片會和導演討論如何去拍,或者去修改這部電影。原本的情節比較複雜,反而在人物情感上就沒這麼多,後來跟導演討論之後,認為若要說服觀眾兩位角色之間的關係,可能就要再多加強感情成份,讓觀眾一開始就知道兩人的關係,之後的鋪陳與懸疑面才能更加成立。
Q8:請問編劇,如果導演或製片要改你的劇本,且要把你的懸疑劇改成愛情劇,你會有什麼感受?
A8(于尚民):經過討論之後,發現我們的想法滿接近的,雖然彼此會有掙扎,但我們都會試圖去思考為什麼對方想這樣去拍,而對方的論點又是為了什麼。
Q9:配樂為什麼採用古典音樂?
A9(連奕琦):因為覺得旋律性很強,也會凝聚我們在情感上的張力。
Q10:請問欣穎拍殯葬業不會毛毛的嗎?而安排小晴出現的用意又是什麼?
A10(謝欣穎):不至於會害怕,我覺得藉由這個角色可以接觸到殯葬業,也是一種很特別的經驗。
A10(連奕琦):對應陳庭的個性,片中安排的環節與出發點,都只是要反應敏秀的回憶與內心。我比較想描寫敏秀的狀態,而非這些人物後來怎樣了。
★★延伸閱讀看更多★★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