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063假如.... If.....jpg

 文∕勺勺(中國部落客) 

有一本書叫做<革命!1960年代電影大爆炸>,於我來看,1960年代的確是電影史上最輝煌的年。在我最喜歡的影片名單中,近半數都在這十年。林賽安德森的作品不多,名堂卻是響噹噹,《假如....》拿了1969年坎城金棕櫚,我最初聽說這部電影,是透過《發條橘子》。庫伯利克拍攝《發條橘子》前,曾看過遍《假如....》,Malcolm McDowell憑藉在《假如....》裡的精湛演出,順理成章成為Alex的不二人選。

 

世上就是有這麼一些異質的演員,他們好像生來就是壞蛋一樣,Malcolm McDowell就是這麼一位,《假如....》裡的叛逆學生只是個開始,《發條橘子》裡的Alex就不是叛逆這麼簡單了,簡直是邪惡的化身,也難怪你甚至想像不出誰會比他更適合出演《羅馬豔情史》裡的卡里古拉。同類型的還有傑克尼克森、唐納德薩瑟蘭這些人物,你不一定對影片中的正派人物印象深刻,但這些異質的奸角一定讓你過目難忘。當然,還有一個特點就是,這些異質偶像,晚年演起慈祥的老爺爺同樣令人欣喜。

 

《假如....》這個標題也是來自靈光一現,於現實而言,你想像不出自己處於同樣壓抑的環境下能做出怎麼樣的反抗;於幻想而言,你也不願相信這麼極端的報復會真實存在。可是,在1960年代,這些都不是假設,而是真實的發生在整個世界。電影的預言,在拍攝完成短短幾個月後,就在1968年的巴黎得到了實踐。這種時代特徵,是本片成為經典的真正原因。

 

在彩色影片中加入黑白影像,在現在來看,是一種很成熟的電影語言,意指很明確,也不比剛開始採用時感受深刻了。不過本片比較特殊,黑白畫面的穿插讓你摸不著規律,觀影過程中我設想過很多刻意安排的意義,不過緊接著又被推翻。最後看了花絮才知道,原來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資金短缺,室內低照度下為了節約成本,採用曝光更好的黑白膠片,最終剪在一起,反而效果脫俗。我暈,原來如此!這種隨性而至無心插柳的模式促成了一部經典的誕生,如同大多數歷史事件一樣,個體的偶然促成了歷史的必然,追求本源那所謂的真相往往寡味,倒是後人反覆地闡釋讓你相信了偶然中的必然,如果把這樣的歷史看做真相的話,人類想像的維度才是歷史的深度。

 

本文轉載自「豆瓣電影」

《假如....》影片介紹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台北電影節 的頭像
    台北電影節

    2011第十三屆台北電影節Taipei Film Festival

    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