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∕小智  

(本文內含部分劇情,請謹慎觀看)  

來自西班牙的《然後,有了光》Father,可能會是一部在觀賞途中捉摸不定,但等影片觀畢以後,卻可以靜下心來細細咀嚼、慢慢回味的好作品。本片同時入選今年台北電影節「國際青年導演競賽」單元,而跟其他入選競賽作品相較之下,相信會是一部另類的觀影之選。

 

在全片不到九十分鐘的片長以內,其實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敘事線,而是以幾位角色之間的對話,以及角色的行為去構築整部電影所要述說的概念。對我來說,其實用「概念」來談這部電影是再適合不過的了。影片原名為「父親」,且導演荷西馬力亞迪歐比(José María de Orbe更在片末以字幕告知觀眾,想要將本片獻給自己的兒子,然而整部電影卻又沒有談到任何跟父親相關的事物,只是一直圍繞在這棟房子的週遭環境去大做文章。其實,導演把這概念說得隱晦卻又有趣,好似透過影像與兒子進行私密對談,卻又更像是一位父親的悲傷告解,以下請容我分為兩方面來作解讀。

 

一種解讀,導演採用「以小見大」的方式,讓片中這棟房子,亦可視為導演他自己的「家族歷史」,如同角色在影片一開始,就在談論這棟房子「逐漸腐爛,雨水跟藤蔓都把結構給腐壞了。」這時我就想入非非,暗自解讀導演自己的家族有其問題,畢竟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,一個家族經過成員的世代更迭,有的還維持內外皆齊,但有的卻金玉其外敗絮其中;然而最慘的,莫過就是裡外皆腐壞了。導演同時運用實驗電影手法,透過這棟房子的牆面,去投影一些極度低限的家族影像,我無從揣測這些影像是否跟導演自身有何相關聯,但從充滿歷史記憶的家庭影像,再連結到這棟大房子本身,或許其中的意義就昭然若示了。而這棟大房子(大家族)的崩壞,或許也是身為作者,身為導演,甚或身為父親的導演,一種隱晦的焦慮傳遞,而那棟空蕩蕩乏人問津的房子,或許也是導演他自己的內心世界也不一定。這樣看來,即使影片沒有明確的故事線,然而這棟房子的一磚一瓦,似乎都默默透露著許多故事。

 

另外一種解讀,又像角色在片中提到的一句:「歷史很慢,人生很快。」誠然,家族的歷史源遠流長,相較之下,家庭成員的生命果真就是轉瞬即逝。影片許多地方都在談論「生命」,最顯而易見的段落,就是角色提到最近常看到,那從天而降的白光,一直跟隨著他揮之不去。而這道神祕的「白光」,或許我們又可視為生命走到盡頭,在「死亡」之前所看到的最後一道光;又或者是生命的開端,我們最初從母體「出生」所看到的第一道光。但我認為本片的白光,或許可能跟死亡比較接近一些。又如角色在聊天時,談到聽覺是人類最後才會失去的感官,人們在死後甚至都還會聽到別人在說話。或許導演也在擔心自己臨終的那一天吧?!畢竟之前都已經提到家族崩壞了,難保他會不會在那時候意外聽見別人兒子說些不好聽的話?!如果真是以如此概念的話,我想導演實在太悲觀了,也不知道他跟兒子之間究竟發生什麼事情,得以讓他為兒子拍出這樣一部沉痛而悲傷的電影,甚至像是一篇影像家書。不過更讓我好奇的,是導演兒子觀賞完影片之後,究竟會有何感想呢…

 

接著再以影片的技術層面去看待,本片同樣也有高度亮眼之表現,最厲害的地方,莫過就是導演對空間、光影都有嫻熟又精密的掌控。本片所有場景都不脫離這棟房子,房子看似諾大,但場景幾乎都在狹小的走道,考驗導演鏡位的擺設與構圖的運用,但更難的地方,則在於狹小的空間內,還要做到靈活的光影變化,這真的就有其困難度了。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場景之一,就是原本黑暗的房子裡頭,角色逐一打開窗戶,讓光線緩緩地透了進來,這段的光影變化之靈活,請恕我無法用文字去具體描述,且待有興趣的讀者自行去觀影體會了。

 

對於生命、歷史與記憶的探討,《然後,有了光》充滿自然的寫實主義與奧妙的神秘主義,同時也可以用人類學的角度去切入看待,可見導演真是底蘊深厚,攝製出如此一部富含多元解度意義的作品。或許看到最後一刻,片中的這棟房子,那道神祕的白光,甚至是這整部電影,都可能是本片的主角之一,也說不定了。

 

本文轉載自【小智的電‧癮‧強迫症】

《然後,有了光》影片介紹

《然後,有了光》電影預告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台北電影節 的頭像
    台北電影節

    2011第十三屆台北電影節Taipei Film Festival

    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