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∕電風扇
昨天在辦公室和同事達成了共識:絕對不能喜歡小男生,此念頭幾乎等同宣告:「我是歐巴桑」。於是我一邊看今年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片《衰尾男孩與盲眼女孩》(Skyscraper)一邊默念:「我不是歐巴桑、我不是歐巴桑、這個小男生一點也不可愛…」
我明明是個冷漠、嚴苛又不被可愛事物動搖的人,假掰地以為國青排行榜就該是《然後,有了光》(Father)、《她和他和他和他》(Outbound)、《即刻求生!》(Live!)這類或深刻、或嚴肅、或聰穎的影片,看著看著,卻被這部劇情其實稍嫌老套的丹麥片打亂秩序。
因為《衰尾男孩與盲眼女孩》有個男孩一邊偷窺鄰居、一邊編台詞自娛的橋段,一直讓我想到私心覺得最可愛的英國片《Gregory's Girl》,片中的蘇格蘭腔,連英國人都說:「不要問我,我也不一定聽得懂他在講什麼。」可是大家就會跟著呵呵笑,被螢幕上那長手長腳的笨男生帶回年少時光、回味青春。《Gregory’s Girl》的開頭,同樣就是幾個男生坐在樹枝上傳望眼鏡,一樣看鄰居大姐姐換衣服,一樣幼稚地興奮。
《Gregory's Girl》的劇情也實在沒什麼:足球隊來了個女孩桃樂絲,當守門的Gregory當下決定這個女生酷得不得了,一定要追來當女朋友。聽到桃樂絲念法文(還是義大利文?)Gregory毫無概念地跑去湊熱鬧,幾次搭訕遭打槍,只好跑去問自己還在小學的妹妹,到底女生在想什麼?好不容易以為把人約出來了,卻怎麼也看不到心儀的桃樂絲。在約會地點等候的第一個女孩子,拉著他走了一段路,不正面答覆本尊到底在哪,到了電話亭換第二個女生,同樣若無事然地拉著Gregory亂走,接著在炸魚薯條店外,又換了第三個女生,至此呆男生已經忘了原本的目的為何。他以為追女生並不是件難事,卻不料在苦等依人的那晚,被女孩子集體用計,讓第三個女生追走了。片尾Gregory與追他的女孩躺在草地上看星星,手腳拙劣地玩著她自創的遊戲,Gregory說:「這蠻好玩的嘛,妳蠻有趣的嘛。」傻乎乎的男生從不缺人愛。
《Gregory's Girl》後來拍了續集《Gregory's Two Girls》,電視上的懷舊節目令人失望,我身邊的英國人也搖搖頭,直道記得原本的好就夠了。最後追到Gregory的第三個女孩蘇珊,後來組了個有幾年風光的女子歌唱團體,也算個小名人。《Gregory's Girl》的好不是我背書,我算什麼咖呢。
是,原本要講的是《衰尾男孩與盲眼女孩》,但我的風格以詞不達意、文不對題見稱,於是繼續離題說我想到的事吧。
我一直想記起在《Gregory's Girl》裡,讀小學的妹妹喝的那杯飲料:味覺上還是個喝甜糖水的小女生,卻是全片最世故的老靈魂,道出感情不過就是這麼回事,安慰她完全沒轍的哥哥。
那杯遍尋記憶無所獲的飲料,卻總是讓我想起另一部味道迥異的青春成長片《Peppermint Soda》,不只因為片名也是種飲料。雖然只看過一遍,雖然劇情也組裝不回去了,但對於影片描述姐妹兩人對同儕壓力、朋友對人生作出的選擇,戀父情節移轉最終破滅,以至政治背景的影射,都留下很深的印象。對於成長,Diane Kurys有不同的印(想)像,但兩部影片都為我所愛。
這幾天和朋友一邊在吃廣島燒,一邊聽他談他正在籌拍的故事,也是關於成長。談著談著,朋友說對於以少年幫派片《鬥魚》、《小教父》啟蒙的人來說,《艋舺》讓他感到十分不舒服,還不如看《美國派》。我則提到《藍色大門》,當年我是在被趕著要上桌吃年夜飯前,搶時間看公視播放版。我記得自己並不喜歡這種故事,我也不屬於這部片的觀眾,卻突然覺得,終於在大學被道德勸說下,每次都要把看電影的錢交給國片、被指導這些都是好片後,發現有一部能讓我了解那個感覺的影片。雖然片子沒看完就被長輩罵走了,我卻感到這部片該要留在年輕觀眾的腦海,變成往後共通的記憶。
這兩年,又因為英國人的緣故,租《藍色大門》陪著看。我這個人雖然看片越來越機車越嚴苛,《藍色大門》那份「其實對長大,我們都不太了解」的坦白,不因年代或我歲數增長褪色。那是因為一部影片態度的誠實、拍攝者的誠懇,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,比好不好看更優先。
因為時間不足,回到《衰尾男孩與盲眼女孩》,看到一半,我突然覺得影片有什麼東西打到我了,卻連是哪個片段都不記得。雖然影片的懷舊風、雖然那不超過但仍風格化的敘事、表演都不是我會喜歡的因素,但是,好像有點什麼東西在那裡。
直到影片結尾,我才後知後覺的恍然大悟:啊,《畢業生》!但我以為沒這個必要的,說自己的故事就該有信心地說下去,這種致敬其實還蠻干擾的,但除此之外,並不失為一部不單純天真、不純粹可愛的微甜青春片。讓我可以假裝看片實際哈年輕男主角(黃色內褲!)還能以工作之名另外開視窗google負責配樂的丹麥團Mew主唱Jonas Bjerre照片。
這種好康的,歐巴桑怎麼能不推薦。
《衰尾男孩與盲眼女孩》中文預告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