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001.jpg  

時間:2011/07/02(六)16:00  

地點:信義威秀十三廳   

出席:史明輝(《小水滴的奇幻旅程》導演)、賴邦妮(《火車地下室》導演)、方信凱(《白雪公主》導演)、紀柏舟(《光之塔》導演)、陳秋苓(《彼岸》導演)、曾嘉琪(《飛魚》導演) 

紀錄:黃豊鈞 

攝影:彭曉茵 

 

Q1:《小水滴的奇幻旅程》融合許多不同的視覺風格,是否在創作上花費許多心力? 

A1(史明輝):由於題目是小水滴,而不是人(全場歡笑),所以在編劇上會比較困難。我主要著重在沙漠化、環保等議題,希望透過輕鬆愉快的方式來說故事。

 

Q2:《火車地下室》的創作源起,是否跟「蘇打綠」有關? 

A2(賴邦妮):蘇打綠的歌詞,引用了莊周夢蝶的故事,我在聽歌時得到這個靈感,便嘗試如此的創作。

 

Q3:為什麼是「火車」地下室? 

A3(賴邦妮):我住台中,但在台北念書,所以時常搭火車。關於片中的想像,則來自平時閱讀的書籍與電影。

  

002.jpg

 

Q4:《白雪公主》為什麼用如此特別的手法,去詮釋「白雪公主」這則童話故事? 

A4(方信凱):我從朋友的故事作發想。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在聽故事、說故事,小時候聽到的童話故事都很美好,但透過新聞或是身邊的人,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是在說故事的狀態,但每個故事不一定都是美好的,所以想用影像把這種情況給說出來。

 

Q5:《光之塔》的創作源起,是否跟您在國外求學有關?

A5(紀柏舟):我一直想完成這部影片,由於家人一直很支持我對動畫的夢想,所以一直想做一部影片感謝我的父母。我是美術出身,想回到手繪方式把故事說好。以燈塔和船比喻親子之間的關係,也因為我的名字有「舟」,所以就把船當作小孩的夢想,而父母就像燈塔。我希望這個故事單純而誠懇,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溫度。

 

Q6:《光之塔》為什麼會變成嚴爵的MV

A6(紀柏舟):我把影片放上網路,結果接到唱片公司的一封郵件,一開始以為是詐騙集團,以為嚴爵是飯店的名字,畢竟很久沒聽音樂了(全場歡笑)。後來覺得機會難得,所以就進一步談合作了。

  

003.jpg

 

Q7:想藉由《彼岸》創造出環境、人物什麼樣的意象?

A7(陳秋苓):我一開始想做關於母女的故事,片中的小女生和小男生,在我心中是純真的象徵,而媽媽和女兒是親密卻對立的關係。視覺設計上,因為自己很喜歡台灣的老房子,而台灣有很多很美的事物卻一直在慢慢消失,我很想把這些元素加進我的影片當中。當初作這部片時,就給自己設了一個範圍,希望有台灣的元素在其中,但不那麼直接,是一種根基於現實之上的想像。

 

Q8:為什麼會對《飛魚》這個題材感興趣?

A8(曾嘉琪):我念台東大學,那邊跟蘭嶼很近,因此常到蘭嶼玩。跟當地原住民的互動過程中,發現他們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中找到平衡點,便想進一步反問自己的平衡在哪裡。

 

Q9:為什麼《飛魚》會用如此樸實的畫風去作呈現?

A9(曾嘉琪):我用了版畫風格,尤其木板板畫一刀一筆都很注重情感,或許不那麼完美,但每一筆一劃都是很真實的感情。

  

004.jpg

 

Q10:《彼岸》當中的某些橋段,是後來才加進去的嗎?

A10(陳秋苓):老實說我要加的東西太多了,當初在設計時想做「夢中夢」,就是一個情節當中又有另外一個情節,所以會讓人有增添的感覺。

 

Q11:鬥魚在《白雪公主》中的象徵?

A11(方信凱):創作時,我一直想找一個可以代表主角的符號。因為自己養魚,把魚放在一個小小的魚缸裡,後來放生後才發現,其實他們還是在同一個有限的空間裡,和主角的境遇很像。

 

Q12:《彼岸》有許多抑鬱的部份,導演是否有夢想沒有達成?(全場歡笑)

A12(陳秋苓):《彼岸》沒有明確的定義,比較像是:你去了,但不一定能到的地方;你盡力了,可是還沒有完全盡力的地方。片中那位小女孩因為膽小而逃走,一個人留在島嶼上,或許有點悲觀,但積極的部份,是大家還是要去追逐自己的夢想。我自己的夢想就是繼續創作,做動畫其實很辛苦,經濟上、生活上可能都要做出取捨。

  

005.jpg

 

Q13:導演們在製作過程中,所遇到的困難或驚喜?

A13(紀柏舟):最大的困難是「時間」,時間永遠是做動畫最大的困難點,尤其這部影片還有時間上的限制。第二個困難是「故事的取捨」,因為一開始想做的東西太多,但後來都刪掉了,其實一開始很傷心,但還是要維持影片的主軸。那台鋼琴其實是管風琴,只要一彈琴,光塔就會發光,原本這是非常重要的橋段,但最後還是刪掉了。後來覺得這是對的,如果沒有取捨就不會成長,最大的挑戰是在刪減故事時,那種痛心疾首的感覺(全場歡笑)。

A13(史明輝):第一個是「編劇」,因為我們是半商業性推廣的動畫片,所以在編劇上比較麻煩。最初想要給它五官和手,但這樣畫下去可能會變成M&M巧克力(全場歡笑),所以太卡通也不行,畢竟這是推廣動畫片,年齡層沒那麼低,編劇上也考慮過這個問題,修改過很多版本。另一個困難的部分是美術,要結合3D、平面等元素,必須在有限的經費當中做出取捨。

A13(賴邦妮):我覺得最困難的地方是「技術」層面,因為我現在還是大三學生,寫劇本時,發現有許多想做卻做不出來的東西;另外學校也有時間壓力,所以沒辦法花很多時間。不過我也因為這部作品認識了很多人,讓我非常開心。

A13(方信凱):我先拍真人表演之後才去轉描,想要省工,但其實更費工。由於真人動作有很細微的部份,轉成圖像後反而覺得怪怪的,所以在畫的時候就要按照影片去找關鍵動作,模擬中間的過程。

A13(曾嘉琪):我想要完成一部紀錄片式動畫,所以最困難的部份是「結構」。當初在蘭嶼有錄音,還有自己片段記錄的文字,想要把它合在一起,但是以我的觀點,要如何不影響他們的文化完整性?這部份則由我和聲音設計師一起完成。

A13(陳秋苓):「說故事的方法」和「劇情結構」部分,最初想要加的東西太多了。另一個困難是去思考如何和觀眾溝通,同時還可以保有自己的部份,如何在敘事上找到平衡?我自己把這部作品定義為學徒階段,學習如何用動畫說故事,我在這段過程當中學到很多。

 

Q14:《小水滴的奇幻旅程》是先有音樂還是先有畫面?

A14(史明輝):音樂是後來配上去的。腳本、分鏡修改,音樂也必須跟著修改,其中有一些情緒的部份也要和音樂設計溝通,例如:哪些景的配樂要激情一點,哪些要溫柔一點。

 

Q15:史明輝導演剛才提到3D,請問《小水滴的奇幻旅程》之後會有3D版嗎?還是說以後可以有3D的路線?

A15(紀柏舟):片中看起來像2D的元素,其實裡面一半都是3D模型,但我們還是希望保有中國美學的那一部分,所以還是用平面來作處理。

 

Q16:請導演們分享製作動畫時,所花費的時間與人力?

A16(紀柏舟):獨力完成,大約花三、四個月的時間,當時睡眠很少,我覺得做動畫的過程,每位導演應該都生不如死吧(全場歡笑)!

A16(史明輝):大約十個月。工作人員大約六、七位,由於是3D,所以它需要這樣多人來幫忙。但我必須說,這不等於作品的好壞,還是必須取決於它的故事與結構。

A16(賴邦妮):大約六個月。我是獨力完成,有和老師討論,部份找朋友幫忙。

A16(方信凱):大約十個月。繪圖部份是自己畫,表演是同學義務幫忙,音樂也是請同學幫忙。

A16(曾嘉琪):由於是畢業製作,前後大約花了一年時間。大部分是獨力完成,還要感謝蘭嶼的原住民幫我唱一段音樂。

A16(陳秋苓):大約一年。背景、美術主要是由我完成,由於當時有申請補助,所以是請朋友用友情價幫忙。

 

★★延伸閱讀看更多★★

台北電影獎-動畫》影片介紹

映演Q&A看更多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