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1.JPG 

時間:2011/07/06(三)18:10 

地點:信義威秀十三廳 

出席:劉振南(導演、編劇)、陳宇詰(編劇)、劉品羚(演員)

紀錄:梁瑋珈

攝影:彭曉茵 

 

Q1:為什麼阿嬤要對印傭那麼兇?
A1(劉振南):阿嬤年紀大了,其實會寂寞,雖然家人幫她請佣人,但她還是會想自己做。她之所以罵外傭,其實不一定是外傭煮得難吃,她只是想吸引大家注意,得到大家關注而己。畢竟是不是由家人照顧,感覺還是有差,長輩最終還是需要親人的陪伴。

 

Q2:請問阿銘那個裝置藝術中的水聲有何意象?
A2(劉振南):這個聲音(配樂)橫貫全片三到四次,回到與夢境的連結,其實水聲代表對潛意識的恐懼,一種想要往上游卻一直下沉的無力感。

 

002.JPG


Q3:年輕導演如何跟資深演員表達與溝通?當中有遇到任何困難嗎?
A3(劉振南):本片有資深演員,也有像是姑姑的素人演員,他們都是很有想法的演員,我們在片場會盡量說服對方。基本上,我覺得導演有時候要給演員一些空間,每當現場要抓到一個瞬間的時候,我就放手讓他們去演,事後剪接再選擇要留下哪些部分。

 

Q4:片中的後現代藝術作品,是原本就設計好的?還是引用他人的呢? 

A4(劉振南):這是一位科技藝術媒體創作所同學的藝術作品,我想找一個也有「拼湊」和「後現代」感覺的作品,於是就用他投影的部份來做這個裝置藝術,但只有投影的部份而已,其他像是窗、小朋友的設計,則是我們自己事後再加上去的。

 

003.JPG  

 

Q5:阿嬤的台詞很妙,是原本就寫好的呢?還是現場發揮的呢? 

A5(劉振南):阿嬤的台詞是本尊就講過的,全部都是她的原對白。

 

Q6:導演是不是也有這種大家庭經驗?還有阿嬤在罵外傭的對白非常貼切,想知道是導演寫的?還是演員自己創造的呢?
A6(劉振南):可能阿嬤們在公園聊天時,都會互相交流今天要罵什麼吧(笑)!我自己就是在這樣的大家庭長大,我的出發點不是要拍一部自傳電影,這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原形,台灣大家庭都有這樣的共通點,也都有同樣的衝突,希望這個原形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的生活與想法。我覺得這是台灣本土家庭的共同回憶,只是透過我們家的這個原形,去跟其他家庭做出連結。

 

004.JPG


Q7:本片留給觀眾太多想像空間,為什麼不拍得更完整,時間拉得更長呢? 

A7(劉振南):關於片長問題,劇本原先寫到五、六十場,後來只拍不到四十場,第一是因為經費,第二則是時間關係。

 

Q8:為什麼思妤每次都在阿銘人生的重要時刻打電話給他? 

A8(劉振南):主要是因為時間很短,需要一些合理又巧妙的技巧,好讓故事繼續發展下去。

 

★★延伸閱讀看更多★★

我的拼湊家庭》影片介紹

映演Q&A看更多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