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∕周星星(知名影評人)

周星星前言:我很少有以下這種觀影經驗……我在進場的時候,不知道片名是什麼,不知道記錄的作家是哪一位,不知道影片的導演是誰……然後,影片開場後沒多久,我在心裡面問自己:難道,這是一部為Arte而拍的紀錄片嗎?不然,為什麼影片一開場就是用法文介紹王文興西元哪一年出生、怎麼樣搬過來台灣?這部紀錄片是標準規格的五十二分鐘嗎(法國電視紀錄片的標準規格是五十二分鐘,剩下的八分鐘供電視頻道運用,例如提示接下來的節目或播放廣告)?後來,我才能進入這部紀錄片:《尋找背海的人》。導演是誰?我也是到最後一刻才知道導演是林靖傑。

 

《家變》作者王文興是一位傳奇,甚至過度神秘……於是林靖傑的紀錄片《尋找背海的人》勇敢地採用解密的手法呈現王文興,甚至也可說是投合文學圈子太過偏愛手稿樣貌──因為這代表某一種創作的過程──的心態(其實是全世界很普遍的心態)。既是解密,也是塑造神秘。但簡言之,很幽默、很動人。

 

首先會被《尋找背海的人》的品質嚇到:林靖傑運用動畫,而且主要是用素描風格的動畫,把某些文字敘述轉化成影像……這樣的影像風格的確悅目!而且精神也躍動!

 

林靖傑的確就是用好多個好多個「線索」來「尋找『背海的人』」,彷彿告訴觀眾說:現在這是一段拼圖的過程;透過諸多「線索」拼起來之後,就會是一位「背海的人」。

 

其中最有趣的一段,是揭露王文興的寫作過程:那影像突然轉成固定不動的黑白畫面,讓人直覺是監視器的影像。「這是否又是一個擬像(simulacre)?」跟「我們有沒有忘記要具備抗擬像(anti-simulacre)?」是筆者要提醒大家在觀影的時候不斷地要質問自己的兩大問題。林靖傑運用某種後現代的趣味,例如:當當代新聞頻道直接挪用監視器畫面就能夠做出新聞、當當代新聞頻道自以為監視器畫面就是真相,當當代新聞頻道的觀眾直接以為監視器畫面就是真相,在紀錄片《尋找背海的人》塞進兩段王文興惡意折磨紙張的畫面(笑!),為觀眾∕或王文興的讀者提供某一種「the making-of」的趣味,林靖傑的這種趣味依舊還散發著新鮮味,不失是一種誠實的手法──因為它終究還是提供了「王文興真相」的某些切片。

 

筆者認為《尋找背海的人》多多少少反映了整個台灣的潛意識──其實整個法國精神分析學界所用到的字直譯其實是「無意識」──(而且林靖傑可能也沒意識到):那就是整個台灣、台灣民族渴求跟追尋「被認可」reconnaissance。所以,剛剛好有某一位法國女翻譯家,前名應該是桑德琳(Sandrine),能夠在台灣講流利的北京話,跟王文興應該是舊識──畢竟曾經就是由她來翻譯王文興的小說,從中文翻成法文──,由桑德琳開場介紹王文興他是誰,途中也由她朗讀一段王文興的句子,但是是用法文來朗讀……所以,縱使可能先有全球化或台法友誼低低調調地在文化圈進行中,「冒出來法國人」這件事卻絕非從石頭中蹦出來的、絕非無緣無故的。

 

所以,就「解密王文興」這件事來說,林靖傑善盡職責,可圈可點,值得讓人原諒「什麼都要解密」的缺點──教王文興的夫人把浴室的湯勺秀出來、剪進影片裡面希望《尋找背海的人》的觀眾都會在這一片刻發笑,這真的不是什麼可圈可點的描寫(用影像、用某一段時間的影像來描寫)。對一大堆對王文興完全陌生的觀眾──也包括我本人在內──來說,《尋找背海的人》算是一幅誠懇且高貴的作家描繪。

 

本文轉載自cinema-critique

《尋找背海的人》影片介紹

《尋找背海的人》電影預告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