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1.jpg  

時間:2011/07/07(四)12:30

地點:信義威秀十三廳 

出席:沈可尚(導演)、洪廷儀(製片)、盧元奇(攝影、剪輯) 

紀錄:梁瑋珈 

攝影:張靜華 

 

Q1:請問創作源起?

A1(沈可尚):剛開始是電影公司有意寫一個關於自閉症角色的劇情片腳本,但他們在做田野調查的過程當中,卻發現我們還不夠認識這個題目。之後電影公司製片就找我聊,並給我看他們當初田野調查的資料,看完之後讓我有點訝異,雖然「自閉症」三個字已經知道很久,但對它的印象還是很模糊。在做田野調查之後,發現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我們也找了世界各國可供參考的資料與影片,發現這件事情似乎一直沒有被對方正視,於是就決定:「好!那我們就來做這個題目」。

 

Q2:有沒有因為這個主題而遇到困難?或是比較大的障礙?
A2(洪廷儀):一開始沒有覺得特別困難,但開始做了之後,才發現與我們原先想像的自閉症有很大差別。我覺得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去了解「什麼是自閉症」的田野調查,這部份就花了將近一年多時間。訪問過很多家長,但對家中有自閉症兒的家屬而言,拍攝他們其實是有困難的。所以對這個疾病的了解,還有在找如何拍攝的角度,都花了一段時間。

A2(盧元奇):在此之前,我都不知道原來過去我所遇到的那些人,他們的症狀就叫自閉症,所以我覺得我有責任要把這個訊息散佈給大家,說清楚「肯納症」跟「自閉症」是什麼樣的狀況,讓大家可以知道要如何面對他們。我覺得這是我們在拍片過程當中,一直要去討論跟調整的方向。

  

002.jpg

 

Q3:本片有四集結構(小個案+大個案大個案總結),這是原先就設定好的?還是最後決定用此形式呢?

A3(沈可尚):一開始比較著重在總結上面,但做到後來,隨著你認識的人格特質越多,不滿足感也會越來越多,也會開始覺得每一個人(包括:患者的家人)都可以傳達更多的訊息。於是我們就有一個念頭,希望這些東西可以被剪輯成一個五十分鐘的影片教材,並希望這樣的議題可以讓大家去討論,每一集都有不同的用意。原先因為經費關係只做一集,後來覺得應該好好面對家長與我們所看到的事情,所以最後才變成這種四集的結構。

 

Q4:每集動畫的功能都不一樣,可以解釋這部份嗎?

A4(盧元奇):第四集都是非常知識性、科學性的東西,我們想用一種簡單的方式讓觀眾、甚至是小朋友與學生去理解,希望用動畫方式把片中的感覺呈現出來。

  

003.jpg

 

Q5:拍攝過程當中,那些肯納症患者會不會因為害怕或陌生,而產生一些反抗行為呢?與他們溝通有沒有發生問題呢?

A5(沈可尚):拍紀錄片的最大挑戰,就是你拍攝的對象其實是不跟你溝通的,所以我們將溝通對象放在患者身邊的人與家長,或是學者。我們一開始會擔心患者情緒被我們影響,但如果我們影響到他們時,我們就會離開,並和家長或專家確認行為是否妥當,這就是拍紀錄片比較大的挑戰。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「同理」,能做到同理並平和地去看待行為的本質,我覺得就是這部影片所要傳遞的目的。這也是我們在拍片過程當中,一直在提醒自己的動作。

 

Q6:你們會有如此強烈的使命感,想要扭轉世人對自閉症的一些錯誤概念嗎?

A6(沈可尚):我承認我完全背負一種奇怪的使命感。其實我們為此題目找了很多資料,也看探索頻道關於自閉症的影片,看完之後產生許多不滿,覺得實在沒有把事情交待清楚。我們也看很多歐洲、日本關於自閉症者的紀錄片,大部分也都從個案出發,但卻難以看到全貌,所以才希望我們的影片可以變成一個教材。我承認在做第四集的時候,有一種燃燒的心,急切想要在短短五十分鐘之內,傳達、溝通很多訊息,想要透過很多方式(例如:動畫)將這極端複雜的概念給表現出來。我承認自己當時是背負一種燃燒的使命感在做事。

 

★★延伸閱讀看更多★★

《遙遠星球的孩子》影片介紹

映演Q&A看更多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