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1.jpg  

時間:2011/07/01(五)18:00 

地點:中山堂中正廳  

出席:巴丹喬治艾波提(Bogdan George Apetri,導演) 

特別來賓:余佩真《裙襬上的夏天》 

紀錄:江佩津、鄭孟蕎

攝影:林宛欣、謝麗美

 

Q1本片來自《43週又2天》導演克里斯汀穆基的原創故事,請問從故事發展到劇本的差異性?

A1從劇本到拍攝,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;但從原創故事再到編劇編排,其實試著將它變得越簡單越好。穆基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寫好這個故事,他拿給我看,我說如果可以改劇本就導這部電影。我原本住在紐約,但為了劇本而搬回羅馬尼亞,而在羅馬尼亞也找了另外一位編劇一同撰寫劇本。其實最後已經把故事給改得面目全非,只剩片名還留著。這個故事是根據真實狀況改編,我在拍片之前當作律師,當時就有一位客人因為假釋而逃跑,我就覺得這可以變成一個很棒的故事題材。而穆基看完改編劇本之後,也覺得改編得很好,並沒有因此而生氣。

 

Q2片中出現的三個男人,以及故事的時間結構,是依照劇本的原始構想嗎?還是後來加入的?

A2原先就是希望利用分段、章節的方式去拍攝。我想要呈現的概念,是當主角來到一個地方,可能是源於她的選擇或是命運,而利用章節式去呈現,可以平行地呈現整個故事。主角在三個段落中遇見了不同的人,但視覺的結構都是相同的:從城市遠景,到女主角的背,然後故事展開。跟著女主角的旅程,其實很難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,可能因為選擇、或是命運,而改變原本預設的方向。所以我最後一個鏡頭選擇開放式,而女主角當下犯的錯誤,也有可能是因為命運。至於結局應該要如何,則留給觀眾去自行想像。

  

002.jpg

 

Q3:導演為什麼讓孤兒院中的丹尼爾有許多戲份?

A3其實片中三個章節都有明顯的反派存在,第一段是哥哥或嫂嫂,第二段是保羅。至於第三段,觀眾一開始會以為是丹尼爾,但最後才會發現反派另有其人。我希望每個章節都能呈現一種三角對立,創造三角角色關係,讓故事的重量得以出現。

 

Q4每段的時間點都在兩小時之內發生,羅馬尼亞境內的交通真的如此便利嗎?

A4羅馬尼亞很小,村莊離首都可能也才五公里,所以交通真的很方便,也很容易到達其他地方,而第二段撞車的湖,距離孤兒院也才不過幾分鐘路程而已。

  

003.jpg

 

Q5本片描寫了青少年處境、未成年教養、家庭暴力等問題,請問這是否也是存在於羅馬尼亞的普遍問題?

A5其實羅馬尼亞跟世界各地也沒有太大差異,但這並非故事重點,我只想要呈現社會邊緣人的處境,所以採用這些題材去作呈現。

 

Q6請問原文片名《Outbound》在羅馬尼亞是什麼意思?

A6是一個形容詞,用來形容「邊緣的」。其實片中所有發生的情節,都是很邊緣的,都跟角色所處的環境有關係。而女主角在一天當中經歷的所有事情,也都可以投射到其他國家。

  

004.jpg

 

Q7片中一直出現同一把槍的用意是什麼?對劇情發展是否有影響?是不是原先有特別發展,但最後卻改掉了?

A7這把槍在一開始並沒太大設想,我喜歡在電影裡放小東西去製造懸念,讓觀眾有想像的空間,但其實不一定會有作用,而劇情走向也可能往另一個方向行進。而當第一天拍攝拍到一半的時候,小演員就不小心把槍給摔壞了,結果劇組一直找不到一模一樣的槍,所以電影後半段的槍是不一樣的。

 

Q8(特別來賓余佩真):女主角的演出十分深刻,而這個角色的背景也十分複雜而龐大,很好奇導演在前置作業時,如何針對人物去跟女主角工作?而工作期又有多長?

A8在籌備期的時候,我跟女主角陸續去監獄跟女罪犯、心理醫生聊天,進而了解其中的狀態。拍攝前讀過兩次劇本,但都沒有排戲,因為我不希望在排戲之後,反而讓角色變得匠氣。所以事先先透過聊天的方式,建設好角色的心理狀態,等到了現場再去拍攝。同時,電影的選角非常重要,只要選對角色,成品就已經有八十分了,好的演員不需要太多溝通就能入戲。

 

★★延伸閱讀看更多★★

《她和他和他和他》影片介紹

映演Q&A看更多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