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1.jpg   

時間:2011/07/01(五)12:30  

地點:中山堂中正廳    

出席:馬瑞克萊奇基(Marek Lechki導演)

紀錄:劉家忻、吳欣穎

攝影:林宛欣

 

Q1本片的情感非常壓抑,是導演原先就想這樣表現?還是波蘭人的情感本身就如此壓抑

A1由於片中有些奇特的人關係,導致影片表現得比較壓抑,並非每位波蘭人都如此壓抑。電影的步調比較慢,所以在創造衝突的同時,我必須建立更大的矛盾點。我也希望影片的故事、情感是全世界共通的,並不只有波蘭人才能體會。

 

Q2:故事包含導演自身經歷嗎?

A2:我以前玩吉他,十五年前也玩過搖滾樂團)。當初在寫劇本時,第一想法是要寫「錯過或失去某些重要東西」的感覺當然,音樂在扮演比較隱喻的意涵。至於父子的矛盾衝突完全都是杜撰出來的。

 

002.jpg


Q3片中有一父親在火車站提著行李準備離開的劇情,想請問這段的意涵(編按:本回答涉及結局透露)

A3:很多觀眾都對這有疑問,搞得我也開始懷疑放這場戲究竟是不是好主意(笑)其實這場戲的用意,是因為父親正計畫啓程去參加孫子的受洗禮,但最後一刻還是改變想法回家了,以至於結局的時候,他才會兒子有互動。

 

Q4本片的攝影方式非常奇特,常把人拍得很邊緣,想請問攝影師是資深還是新銳攝影師?又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拍攝方式?

A4:其實是因為當初沖印影片時出了狀況(笑),本來攝影時就有很多特寫,但在沖時又不小心再度特寫了。我跟攝影師許多時間討論故事的呈現方式,我們知道氣氛對電影非常重要,所以最後採用一些印象派的風格像許多慢鏡頭、失焦的呈現方式譯者補充:導演應該用了蛇腹鏡頭,就是鏡頭只有八分之一的地方有焦點,其他八分之七的地方都失焦至於攝影師是我的好朋友,我上一部作品找他

 

Q5:那座高塔代表的意義

A5高塔是男主角年輕時常去的地方,最後燒掉高塔,除了象徵他們生命階段的一個結束,同時也隱喻他們最後一起去做瘋狂的事情。

 

003.jpg


Q6:男主角最後有沒有去參加兒子的受洗禮?

A6男主角不會錯過受洗禮,而關於這個部分,則是電影結束之後的故事(笑)。

 

Q7沈睡的海岸灣譯名,而原文片名Erratum的意思是什麼

A7:大約二十年前的波蘭,每本書最後一頁會夾一張紙條,上面註記該印刷錯誤之處也就是「勘誤」的意思

 

Q8:請問拾荒老人和他兒子、男主角和他兒子,以及男主角父親和他自己,這三對父子關係

A8主角和父親的關係,對應拾荒老人和兒子的關係,兩者其實平行的,也因為這種平行比較關係,才讓男主角願意踏出改善父子關係的第一步。

 

★★延伸閱讀看更多★★

沉睡的海岸》影片介紹

映演Q&A看更多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